青岛男篮新星杨瀚森近日在训练后接受采访时透露,自己与队内后卫持续加练挡拆配合战术,但实战中队友仍倾向于将他视为传统低位中锋使用。“我们确实花了很多时间演练挡拆,但到了场上,后卫们总习惯性把球往篮筐上方抛——他们可能把我当成霍华德了。”这位18岁的爱游戏体育中锋笑着说道。
挡拆战术作为现代篮球最基础的进攻配合,要求持球后卫与内线长人之间形成高度默契,杨瀚森自去年升入一队以来,就与队内王洪、段昂君等后卫专门加练这项技术,每天训练结束后,他都会额外留下半小时与后卫进行二人配合训练,从最简单的挡拆顺下,到外弹三分,再到短挡拆处理球,每个细节都反复打磨。
“杨瀚森的进步有目共睹,”助理教练李光在训练场边表示,“他的掩护质量、顺下时机和阅读防守的能力都在提高,但我们还需要时间让整个团队形成化学反应。”
尽管训练中颇有成效,但实战中的表现却令人深思,在近期进行的热身赛中,记者观察到多个回合:当后卫呼叫挡拆时,往往选择高抛球直接吊向篮筐,而非利用杨瀚森的全面技术特点,这种打法让人联想到巅峰时期的德怀特·霍华德——一位以空中接力闻名但技术相对单一的传统中锋。
“这其实是个有趣的篮球文化现象,”著名篮球评论员杨毅分析道,“中国篮球长期以来对高大内线的使用有一种思维定式,即使这个中锋具备了策应、投篮等现代技术,队友和教练的第一反应还是让他去内线要位强打。”
杨瀚森的技术特点确实与传统中锋有所不同,他拥有出色的高位策应能力,中距离投篮稳定,甚至具备三分线外的威胁,在青年队时期,他就经常扮演进攻轴心的角色,而非单纯的低位终结点。
“我理解队友的习惯,”杨瀚森坦言,“毕竟我身高2米16,任何人看到这个身高的球员第一反应都是让他去篮下得分,但我希望自己能够更加全面,为球队提供多种进攻选择。”
这种“霍华德式”的使用方式也引发了关于中国篮球人才培养的讨论,为什么我们的后卫更习惯给大个子送空接,而不是开发其全面技能?这背后反映的是篮球理念的差异。
前中国男篮主帅王非指出:“这不是某个球员的问题,而是整个培养体系需要思考的,我们的青年教练应该让球员全面发展,而不是过早定型,杨瀚森有这样的技术特点,应该得到更好的利用。”
青岛队主帅刘维伟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:“我们正在调整战术体系,让杨瀚森的价值最大化,这不只是他和后卫之间的问题,需要全队共同理解新的战术理念。”
对比NBA中锋的使用方式,这种差异更加明显,如今联盟顶级中锋如约基奇、恩比德和萨博尼斯,都是球队进攻的发起者而非终结者,他们频繁在高位持球,通过手递手、挡拆外弹等方式创造进攻机会。
CBA联赛中,也有成功转型的例子,浙江队的余嘉豪本赛季增加了三分投射和策应能力;广厦队的胡金秋开发出了稳定的中距离,这些案例表明,现代篮球对中锋的要求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。
杨瀚森对自己的发展有清晰规划:“我正在加强三分投射,每天至少投进500个三分球,同时也在观看约基奇和萨博尼斯的比赛录像,学习他们如何组织进攻。”
队内后卫王洪表示:“我们正在适应瀚森的特点,有时候确实是习惯问题,一看到他往内线跑就忍不住想传球,但我们需要改变这种思维,更好地利用他的全面能力。”
这个问题不仅关乎杨瀚森的个人发展,也反映了中国篮球整体转型的困境,我们能否培养出技术全面的现代型内线?关键在于整个体系是否能够提供合适的成长环境。
随着CBA联赛水平提高和国际篮球理念的影响,越来越多的教练和球员开始意识到传统打法的局限性,杨瀚森的困惑代表了中国篮球新一代的成长烦恼——他们具备了国际化的技术特点,却需要时间让周围环境适应这种变化。
未来几个月,青岛队的训练重点之一就是优化杨瀚森的使用方式,教练组计划设计更多围绕他策应能力的战术,同时加强全队的战术理解力。
“改变需要过程,”刘维伟说,“但我们相信方向是正确的,杨瀚森这样的球员代表着中国篮球的未来,我们必须用正确的方式培养和使用他。”
对于杨瀚森而言,他保持着耐心和乐观:“我相信随着比赛经验的积累,我和队友的默契会越来越好,总有一天,我们的挡拆配合会成为球队的杀手锏。”
这位年轻中锋的旅程刚刚开始,他的成长不仅关乎个人成就,更可能影响中国篮球内线培养的理念变革,在这个过程中,需要的是整个体系的配合与理解,而不仅仅是某个人的技术进步。
中国篮球的现代化之路漫长而曲折,但只要有更多像杨瀚森这样勇于突破传统定位的球员,有更多愿意适应新时代打法的教练和队友,这条路上就一定会有亮丽的风景。
发表评论